close

  晚報記者 崔翼琴 報道
  通過借閱圖書記錄指導孩子們的閱讀行為,篩選身高體重數據為“小胖墩”建議個性化飲食和運動菜單,在航天、科普等校外實踐基地刷卡記錄成為學生成長檔案的一部分……信息化時代,基於“大數據”的分析為孩子的成長有效配置資源,讓教育被每個孩子公平地享有。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在本市閔行區,為所有中小學生建立電子成長檔案,用信息化助推教育轉型成為有效嘗試。
  成長案例
  “小胖墩”有了特殊回家作業
  吃過晚飯,就讀於七寶實驗小學的小建(化名)和爸爸媽媽牽手,在小區的花園裡散步,這份特殊的“回家作業”,小建已經執行了半個多月。
  原來,小建愛吃肉且不喜運動,在社區醫院體檢時體重超重,被判定為“肥胖兒”,這份數據傳回學校後經過分析,小建成了學校重點關註的“肥胖兒童”。七寶實驗小學特地為他提供了個性化運動菜單和晚餐菜單,規定其晚飯後必須由家長陪同在小區做哪些運動。小建在學校用午餐時,老師也會督促他先喝湯,有了微微的飽腹感後減少食物的攝入。
  對肥胖兒童的生活干預,正是閔行區中小學生電子成長檔案管理的實例。日前記者在閔行區教育局的數據監測平臺看到,區內所有中小學生包括身高、體重、心肺功能、肥胖率等健康數據一覽無遺。屏幕上呈現全區中小學生肥胖率為17.3%,低於全市17.8%的平均水平,但區內某鎮一所小學的肥胖率高達27.1%,“基於這些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瞭解每個學校孩子們的身體狀況。 ”閔行區教育局局長助理、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張中濤說,“有調查表明肥胖兒童在將來表現、學科優秀得分率、文體方面的表現均低於正常兒童,對這些兒童早些關註和干預,可以減少後期的教育投入。 ”信息數據構成的成長檔案優勢初見端倪。
  依托學生借閱信息調整藏書
  閱讀對培養學生學習品質意義重大,學生看多少書、看什麼書是反映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今,閔行區正進行中小學生電子學生證的試點,學生在進入圖書館和閱覽室時,刷一下電子學生證,在取代原先借書、還書環節的同時,學生借閱書籍的信息就能進入成長檔案數據庫,學生看了哪種書籍、平均借閱多長時間、最喜愛讀什麼書都可以有所反映。
  一所學校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發現學生一學期人均閱讀量很低,最低的班級人均只有0.83本,針對這些數據,該校迅速採取了改進措施,如今學校學生的圖書借閱量有了明顯的上升。此外,也有學校表示,通過對學生借閱書籍記錄的分析,可以適當調整學校藏書的數量和種類,避免出現重覆購書、無序購書、藏書與學生需求不吻合等情況,學生電子成長檔案的信息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七寶老街安裝校外實踐刷卡設備
  在七寶老街張充仁紀念館,安裝了一臺學生校外實踐刷卡設備,學生在參觀老街張充仁紀念館的時候可以在這台機器上刷一下電子學生證,當天的經歷就會成為其課外實踐活動的一條記錄,保存進電子成長檔案。
  除了七寶老街外,上海航天城也安裝了這類記錄學生行為的機器。目前,閔行區相關實踐基地正在拓展刷卡試點,在不久的將來,被授予閔行區校外實踐科普基地的10家單位,都將安裝這樣的刷卡設備,實時記錄孩子們的課外社會實踐活動,規避孩子到居委會蓋假章的情況。
  閔行區教育局局長王浩表示,在記錄學生的參觀記錄後,學生對實踐基地的感觸或後續的思考,也有望通過學生隨筆的方式錄入他的電子成長檔案個人空間,將來能夠成為客觀數據和主觀成長經驗相結合的大數據。到那個時候,學生成長檔案會更加豐富,更具個性化,包含很多學生的情感在裡面。如果能夠把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所有的客觀數據和主觀感受積累起來,等學生畢業的時候,他收穫的這份成長記錄無疑是非常珍貴的。
  自主管理人人爭當升旗手
  某學校的電子成長檔案顯示,一學期以來,全校大約40位隊員能成為升旗手,只占三至五年級隊員總數的6.4%,覆蓋面較低,而在校園裡,親手將鮮艷的五星紅旗升上藍天,是每一位少年兒童的美好心愿。
  這個數據讓老師們感慨很深,於是學校重新進行崗位設定,在一周內學習、生活等某方面表現特別突出的隊員都可以被評選擔任榮譽升旗手。每周升旗手名額由原來的2名增加到10名,這樣一個學期下來,就有近200多名學生能佩戴上紅色綬帶,當一名光榮的升旗手。每學期升旗手占三至五年級學生的比例上升到31.8%,同學們的積極性更高了,學校也有計劃在五年內激發每一位學生爭當升旗手。
  “我下周可以在學校的小農場種菜啦。”在閔行區的另一所小學,學校開設了紅領巾信用社,在電子成長檔案中記錄學生的文明行為和道德善舉。只要學生有進步,就能得到老師的加分,有了積分孩子們就可以換取點幣,通過點幣的兌換來實現承租農場、學習課程、愛心接力等心愿,這樣的實踐活動打破了傳統德育教育的條框,成為孩子們特別期待的事。
  四大模塊記錄學生成長軌跡
  學生電子成長檔案是高度個性化的,基於WEB的信息管理系統,它以電子方式儲存和展示學生學習成就或持續進步相關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價結果及其相關記錄和資料,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後逐步擴展到世界各地。
  閔行區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面對人口大量導入,學校數量快速膨脹,傳統的優質資源建設模式面臨著挑戰。為此,閔行區提出以信息化為重要的發展路徑,本著“讓閔行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核心理念,在全區建立學生電子成長檔案,閔行區教育局局長王浩評價這個核心項目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會牽涉到其他項目聯動跟進”。
  學生電子檔案由四大模塊組成,從身心健康、學業進步、個性技能、成長體驗四個維度,記錄學生成長的軌跡,並以同類群體的發展作為參照系,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發揮著教育導向的作用。學生全面發展描述被具象,學業分數不再是唯一指標。
  前不久,閔行區教育局局長王浩在閔行區門戶網站管理中心主辦的活動中,與網友暢聊“信息化助推閔行教育轉型”。王浩局長談道,閔行區大數據建設,從區域上來說是一個數據中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核心板塊就是學生的電子成長檔案。在成長檔案的記錄當中,判斷對於學生成長應該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撐,然後調整有關部門管理,比如人、財、物的資源合理配置。
  讓每個孩子公平享有教育資源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怎樣使我們的教育能夠使每一個孩子公平地享有?
  王浩局長說,這裡面涉及到資源的配置,在這個過程當中從辦好每一所學校,特別是從辦好身邊每一所學校切入,使教育整個聚焦點不光是聚焦在品牌學校,還要聚焦在一些社會關註的學校,以使更多更好的學校脫穎而出,來滿足教育的需求。
  在閔行,由於生源、師資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很多農村學校處於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邊緣。信息化打破了時空限制,為這些學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華漕學校成為上海市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應用試驗校,得到過香港同行的贊譽。浦江一小的校園視頻製作屢獲全國校園電視評選一等獎,並被市教委電教館推薦為中國教育網絡教育電視臺的基地之一。這兩所學校一南一北,均距離區政府所在地20公里,正是憑藉信息化,助推了兩校教育教學的騰飛。
  薔薇小學源於一所村校,師資薄弱,一半以上的學生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但是學校提出“生源無法選擇,發展之路可以選擇”,五年來致力於信息化應用的 “易校網”建設,通過“易教、易學、易融”,讓師生健康快樂成長。
  數據分析讓學校管理更精細化
  王浩局長介紹,傳統的教育管理是大家沿著一種管理慣性在管理,而現代化的管理一方面讓課堂的呈現方式更豐富,另一方面在基於信息化、大數據的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真正找準關鍵問題,調整管理策略,使教育管理做到更精細、精準。
  平南小學實現學生每天進出校門都要刷電子學生證,通過對孩子們一周進出校門的刷卡記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孩子們進校的高峰時間段在7:45——8:05,所以從第三周開始護導老師的上崗時間調整為7:30,開車的老師必須在7:40之前到校,保障孩子們的進校安全,數據分析促進了學校管理的精細化。
  閔行區電子學生證已與區衛生局原有的學生健康卡對接,實現了學籍卡、健康卡兩卡合一,體檢數據通過學生健康管理系統平臺與區數據中心進行數據動態交換,實時提供給學生成長檔案。學生憑學生證去醫院就醫,其信息就能實時傳輸到學校系統,假如學校有10個孩子去發熱門診看病了,學校可以預判這個班級是否有流感的可能性,再如這個孩子如果身體有什麼先天性疾病,學校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他的體育鍛煉。
  ▼釋疑
  為什麼要建?
  彌補成長記錄只有學業的“短板”
  當前,上海正在推進基礎教育轉型發展,其核心追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近幾年來,閔行區教育行政部門將著力打造學生習得感知體系和教育支撐保障體系,在學校試點基礎上,2013年3月,學生電子成長檔案建設在全區所有中小學全面推開。
  實際上閔行作為人口導入大區,教育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學校與學校之間,教師個體的差異非常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推進教育均衡?可能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在這個過程當中信息化是最好的途徑和手段,因為只有信息化才能實現扁平化的發展。
  閔行區教育局局長助理、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張中濤告訴記者,閔行區從2008年立項建立教育信息中心以來,遇到了發展瓶頸,各個科室的數據成為“數據孤島”,比如學生的健康檔案、成績檔案相對獨立、互不相連,發揮作用非常小。隨之而來要面對的,卻是體量迅速膨脹的教育管理需求,閔行區每年平均增加10所學校,全區400個中小學、幼兒園單位,每個學校發展到了什麼狀態?傳統只重學業的教育管理方式顯然存在“蹺腳”現象,其他方面的數據只有星星點點,遠沒有學業記錄那麼完整、清晰。
  如何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這樣的“短板”如何補上?教育部門開始著力研究用電子成長檔案讓學生的“全面發展”顯現出來。同時,通過電子成長檔案反饋的結果,可以建立統一的評價體系,把信息傳遞給學校、教師和家長,從而完善其自我管理,上下形成合力推動學生的各方面進步。
  信息從哪裡來?
  學生證採集、學校上報、業務數據交換
  張中濤主任介紹,學生成長檔案信息的採集主要通過三種渠道:
  第一是電子學生證的實時採集。閔行區作為上海市電子學生證試點區,目前,正在試點推進電子學生證的校內外運用,比如學生進出校門、中途離校、圖書館借閱、走班制課堂、進出特殊場所如閱覽室、實驗室、室內運動場等進行刷卡,學生點到點的軌跡,在這些場所進行的活動時間、內容便可以一一記錄保存下來。
  第二,通過開發的區中小學在校信息上報系統,將尚未納入全區統一管理或缺少相關工作規範的教育數據,由學校統一上報區平臺,並分類納入主題數據庫。
  第三,通過業務系統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比如學生健康管理系統、學生校外社會實踐系統、體質監測系統、學業質量系統、學生學籍管理系統的數據,可以通過數據接口將數據匯聚到主題數據庫。
  如何查詢利用?
  “家校互動”平臺已上線
  目前,閔行區教育局與中國電信IPTV、東方有線共同打造的成長檔案呈現平臺已經上線,現在學生家長只要在家裡打開電視機和機頂盒,輸入孩子電子學生證號碼,就可以利用遙控器進行操作,在此平臺上調閱自己孩子的學校生活情況、午餐吃了什麼、參加了哪些活動、獲了哪些獎等,方便家長隨時跟蹤瞭解孩子的相關信息。
  張中濤主任說,學生電子成長檔案學生個人門戶網站將於年底上線,屆時學生和家長只要打開互聯網門戶入口,輸入學生唯一的學籍號,就可看到更全面的成長信息,學生在學校借閱了什麼書籍、書寫讀書心得、旅行日記、成長故事等都可一覽無遺,家長、老師也可同步參與進行互動評價,激勵孩子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全面發展。
  >>精準度如何把控?
  學生課堂表現抽象,需細膩化分析
  王浩局長表示,學生學科成績的數據採集相對簡單,但在數據積累過程中還有兩大難點,一是學生心理方面、情感方面很難用客觀數據記錄,比如學生的愛國、明理、誠信方面。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時記錄比較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實際上直接關係到他的成績,但是學生課堂表現怎樣記錄?教育部門也在研發技術手段,比如在教室裝上課堂實錄的探頭,它會對學生課堂反應進行跟蹤。可看到每一堂課學生的投入度、關註度、積極性、與老師的互動,反映學生的狀態。
  實際上它是非常專業、細膩的分析,還是非常科學的分析。可能通過一堂課不一定能夠把學生的數據非常科學、完整地呈現,但如果通過10堂課、20堂課,這個孩子表現情況的積累,可能可以看出他在課堂上的狀態,可以積累相對比較客觀的數據。
  如何利用大數據?
  尋找問題癥結進行長效管理
  王浩局長表示,前提是必須有數據,大數據積累起來,便可以通過專業解析,包括通過數據的深層次的分析,找到教育當中的一些潛在的問題。或者說已經發現的一些教育問題,通過數據的佐證,可以看到這個問題的癥結在什麼地方,這是數據改進和應用的問題。
  教育部門會不斷地從數據本身的價值出發,進行充分的說明和挖掘,從中找出數據應用的價值。閔行已經開發了教育資金管理的軟件,每一筆資金、預算花下去,都可以形成一個數據,比如在學生科技教育方面花了多少錢?成效如何?和學生科技普及教育的整體水平到底是怎樣一個關係?等一年下來所有的資金結算以後,都能實時產生這樣的數據。從中可以看出資金是不是花好了,錢有沒有花在該花的地方,這都是將來在系統應用當中重要的環節。
  學生電子成長檔案基本框架(圖略詳情見報)
  (原標題:肥胖率書籍借閱均入檔 “大數據”縮小校際差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j43kjko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